血液灌流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60年代中Yatzidis应用未经包膜处理的活性炭对药物中毒进行血液灌流后,由于包膜材料的采用和改进,以及各种特异树脂的研制成功,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 基本原理
血液灌流就是使病人的动脉血液流经体外一内含特制活性炭(activated charcoal)或树脂(resin)颗粒的筒型灌流器,通过吸附作用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灌流后的血液再经导管返回体内。影响这种治疗的核心部分就是吸附材料。最常用的吸附材料是活性炭和树脂。
(一)活性炭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孔径分布宽,孔隙率高,属于广谱型的吸附剂。常用椰子壳、木材、聚乙烯醇、石油等材料在有控制的氧化条件下高温炭化而成。目前以石油珠状炭效果较佳。活性炭直接与血液接触,对血液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特别是血小板破坏严重,且不可避免会有颗粒脱落进入血流形成微栓塞,故必须在炭粒表面包上一层具有一定孔径的半透膜,使之克服了炭粒脱落,又提高了生物相容性。而被包裹后的活性炭又能保持原有的吸附性能。理想的膜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不易破损,通透性能好,血液相容性好,容易消毒,本身无致热源,无毒性等条件。目前已使用的膜材料有白蛋白火棉胶、醋酸纤维素、丙烯酸水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甲壳素等。
(二)合成树脂是另外一类应用较广的医用吸附剂。它分为吸附树脂与离子交换树脂两大类。离子交换树脂对血液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血液灌流中很少应用。临床上用得较多的是吸附树脂。它们的比表面积有500m2/g左右,吸附能力略逊于活性炭。但对各种亲脂性及带有疏水基团的物质,如胆红素、芳香族氨基酸、有机磷农药等吸附力较大。既往认为,吸附树脂的化学稳定性好,故不必包膜。但近年来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吸附树脂亦有微粒脱落和破坏血液有形成分的副作用,故亦主张包裹后行血液灌流治疗。包裹材料亦与活性炭相似。目前应有较多的树脂有XDA-4、XDA-2、NK-107、DAC等。
(三)含有活性炭的透析膜。在常规的血液透析膜如铜仿膜、醋酸纤维膜中加入活性炭,制成含活性炭的透析膜,然后制成中空纤维透析器,在透析的同时行吸附治疗,即可加强对内、外毒素的清除,又可纠正水潴留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目前这种膜有铜仿膜和812-树脂-活性炭膜等。
(四)免疫吸附。将特定的高度专一的抗原或抗体物质与吸附材料制成吸附剂,通过抗原抗体的反应或物理化学反应作用,从血液中特异地吸附并清除与免疫有关的致病因子的一种治疗方法。
吸附材料必须能固定一种称为配体的物质,配体与吸附对象(既致病因子)之间具有特异的亲合力。这种亲合力可以是生物性的,如抗原抗体结合。也可以是物理化学性的,如静电结合。
固定配体的吸附材料为载体,常用的有琼脂糖凝胶,丙烯酰凝胶,聚羟乙基异丁烯酸酯凝胶,活性炭等。
血液灌流的抗凝疗法
血液灌流要在体外循环中进行,为了使血液不凝结在体外循环的管路及灌流器中,必须使用抗凝剂,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同时要预防抗凝剂过量导致出血的危险。因此,合理地使用抗凝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凝剂是肝素。
肝素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其结构为一种粘多糖,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如肝、肺、脾、肌肉等均含有肝素,由于它从肝脏内提取出来,故名为肝素。分子量为6000-25000道尔顿,肝素在消化道灭活,故口服无效。静注肝素可迅速产生抗凝作用,半衰期1-2小时,在肝脏灭活,由肾脏排出,由于肝素在使用过量时可致出血,因此合理使用肝素并严密监测血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安全的。
肝素在灌流中的作用
1、全身肝素化 适用于无出血倾向的患者。首次肝素剂量为1.5-3mg/kg。然后根据凝血指标给予一定量的追加肝素。一般追加8-15mg/h。
2、边缘肝素化 适用于轻度出血或有心包炎的病人,首次肝素剂量为1-1.5mg/kg,当WBPTT、ACT比基础值延长40%或LWCT达16分左右时追加肝素5-7mg/h。
3、体外肝素化 用于有出血倾向患者,不给首次剂量肝素,灌流开始从肝素泵持续地注入肝素,并自静脉端不断地注入鱼精蛋白以中和肝素,每小时注入肝素量可参考以下公式:
肝素量(u/h)=0.375×QB×60
QB=血流量(ml/min)
60=60min
① 先做体外中和试验 即预测出用多少毫克鱼精蛋白可以中和1mg肝素。一般肝素:鱼精蛋白=1.0:0.87-1.2
② 静注鱼精蛋白要慢,否则可引起呼吸抑制或过敏反应,甚至休克。
③ 肝素-鱼精蛋白复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结合,由于血浆中蛋白酶的作用,鱼精蛋白的分解速度比肝素快,因此在肝素-鱼精蛋白复合物分解后会出现肝素再抗凝及出血现象,要引起重视。
肝素抗凝的监测方法
为防止肝素加重患者的出血倾向,常应用下列指标监测肝素的抗凝作用。
(一)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Whole bloo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WBPTT),正常值为60-85秒。
(二)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 ,正常值为120-150秒。
(三)试管凝血时间(Lee-white clotting time,LWCT)正常值为4-8分,透析中肝素的目标抗凝时间见表:
肝素简介
肝素系天然酸性黏多糖,为线性阴离子聚电解质,是由结构不一,带有很强负电荷链所组成的一族化合物,具有延长血凝时间的作用。
肝素是一种水溶性物质,由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肝素组成,其分子量约为3000-50000道尔顿。
肝素最早得自肝脏,但以肺脏含量最丰富。动物体内的肝素与蛋白结合成复合体形式存在,故不显抗凝血作用。
药用肝素系自猪或牛的肠黏膜中提取,故可能发生过过敏反应。2000年药典规定肝素钠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150单位。
肝素的生物学标准,以每毫克肝素制剂(60℃2mmHg柱真空干燥3小时)所相当的单位数来表示。1μ 为24h内在冷处阻止1ml猫血凝结所需的最低肝素量。
〖性质〗:
肝素对热稳定,对一般微生物及酶不敏感,为白色或类白色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1:20),不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等,具有两性化合物特点,可与Na+、Ba2+、Ca2+成盐,亦可与HCI、苦味酸等成盐。本品在酸性水溶液中容易水解,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很稳定,PH越高,稳定性越大。
〖药理作用〗:
肝素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抗凝作用,静脉注射肝素时还可使脂蛋白质酶释放和稳定,因而降低血浆甘油三脂。
肝素的抗凝作用非常迅速、强大。不同制剂的肝素分子量不一,肝素钠的分子量在10000左右,低分子肝素为4800。据认为低分子量者比高分子量者抗凝作用为强。
肝素的抗凝机制在于可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成复合物。AT-Ⅲ是一种a2-球蛋白,是凝血酶的抑制物,它对某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如XⅡa、激肽释放酶、Ⅺa、Ⅸa、Ⅹa、和ⅩⅢa均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栓子。因此,在正常情况下AT-Ⅲ起到抗凝的作用,肝素与AT-Ⅲ结合后则大大加强了后者的抑制凝血因子的作用。故肝素是通过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而发挥作用,但其中以抑制Xa为主,且在低浓度时即可产生作用,此即小剂量肝素疗法的作用基础。因此,在持续应用肝素治疗后,血浆中AT-Ⅲ消耗增多而含量减少,停药后到AT-Ⅲ尚未恢复正常期间,病人可能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故停用肝素后宜继续应用口服抗凝剂。
〖临床药理〗:
肝素的极性和大分子使其难以通过生物膜,不被胃肠道吸收,故口服无效。肌内注射后可形成大血肿,故仅能深部皮下注射(小剂量)或静脉给药。静注肝素迅速产生抗凝作用,其抗凝活性的消除相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如100μ/kg、200μ/kg、400μ/kg的t1/2分别为1,1.6,2.5小时。持续静点24小时并不能达到稳态血浓度,原因是其消除相的剂量依赖动力学而且可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所致。肝素在肝脏中被肝素酶所代谢,少量由肾排泄。肝肾功能不全者其t1/2延长。
〖不良反应〗:
肝素虽不是最理想的抗凝剂,但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量可致出血。如血尿、创伤血肿、关节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但是只要合理地把握有效剂量,严密地监测凝血指标,一般说来还是比较安全的,如出血严重,应停止用药,并应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因鱼精蛋白的精氨酸含量很高,显强碱性,可以离子键与肝素相结合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通常按鱼精蛋白1-1.5mg中和肝素1mg计,一次用量不超过50mg,静脉注射。此外,偶尔出现过敏反应,脱发和骨质疏松。有过敏体质患者应慎用,可先试用1000μ。
肝素禁用于对其过敏的患者,活动性出血者、或有血友病、紫癜症、血小板减少症、颅内出血、细菌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胃肠道溃疡、严重高血压等,在脑、眼和脊髓手术期间及手术后不应用肝素。
血液灌流与低血压
低血压是血液灌流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约为25%-70%。 发生的原因很多,临床症状表现各异。
一、常见原因:
1、有效血容量减少,这是血液灌流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在刚开始灌流时更易出现。多由于病人在数分钟内引出大量血液(约200ml),致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搏击量和输出量降低最终导致低血压。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毒物或药物中毒的病人多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颈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弧存在缺陷,故对血管加压物质的反应性降低,这也是低血压的原因之一。
3、血液灌流器的生物相容性:在血液灌流的过程中,吸附材料的包膜与血液相互接触时,有些生物相容性较差的包膜可以激活补体,使白细胞粘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同时产生IL-1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4、病人因素:中毒较重的病人可使外周血管扩张,原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包炎、心功能不齐、心律不齐、影响心输出量减少,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出血、严重创伤等均可引起低血压。
5、内毒素:血液灌流器及血管通路均为无菌的,操作时不慎易造成细菌侵入血液,产生内毒素。
二、低血压的预防(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 在病人进行血液灌流前一定要维持病人的血压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2、 血压偏低的病人,在灌流开始时,动脉端引出血液后静脉端同时接到血管通路上,将预冲液全部输回体内或用新鲜血液作预冲液,这样可避免灌流一开始就出现低血压。
3、 选择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灌流器
4、 严格无菌操作
5、 给升压药时在通路的静脉端输入,以免被吸附剂吸附,达不到有效的药量。
6、 对心源性低血压和毒物、药物中毒所致的休克病人,可用强心剂或升压药物治疗:
三、处理:
对于急性低血压发作,若病情许可,病人可采用平卧、头低位,快速经静脉血路给予0.9%的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500ml以维持病人一定的血容量,也可给予白蛋白、血浆或右旋糖酐等提高病人体内胶体渗透压水平,同时适当的减慢血流量,若血压回升不理想,可加用升压药物治疗,边进行灌流边升压,不要轻易停止灌流,以免丧失抢救时机,如果病情危重,血压仍不好转可中止灌流,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血液灌流与发热
在血液灌流治疗疾病的早期,由于活性炭不加包裹,致热反应比较常见,目前经过最先进的膜材料包裹的吸附材料已很少引起致热反应,但使用生物相容性较差的膜材料、管道消毒剂清洗不当、活性炭微粒脱落或污染体外循环均可导致机体产生发热反应,常表现为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肌痛、痉挛和低血压等。临床需及时处理,以防影响灌流治疗。
一、生物相容性反应:血液灌流后0.5-1小时后出现寒颤、发热、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均提示吸附剂生物相容性差。由于病人血液直接与灌流材料接触,可激活血液中补体,活化的补体碎片使循环血液里的中性粒细胞沉积在肺毛细血管壁上,导致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治疗前后应检测白细胞及血小板,最好选用相容性较好的灌流器。一旦发生发热,给予地塞米松应用,可不中断治疗,除非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状态和休克。
二、 热原反应:
1、感染:常用于细菌、病毒、自身疾病的感染以及操作本身,污染体外循环而引起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觉导致机体产生发热反应,在病人机体抵抗力较低时,循环的内毒素易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INF、IL-1),其中IL-1可引起发热,处理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高热严重应做血培养。
2、消毒液:严格消毒是预防热原反应的有效办法,应用消毒剂冲洗管路时如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等。如冲洗不净,其化学反应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应及时更换管路或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
3、微粒脱落:如灌流开始即出现发热,伴有胸闷、呼吸困难,不排除是否有炭颗粒脱落伴肺栓塞的可能。灌流前宜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灌流器,可将微小颗粒预先冲出,故可减少该合并症。
4、输血、输液反应:临床上输血输液也可导致热源反应。
血液灌流的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是指血液从体内引出来进入人体外循环,再返回体内的过程。它是进行血液灌流的必要条件,血管通路一般分为两类:临时性血管通路及永久性血管通路。目前,血液灌流多选用临时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分为动、静脉直接穿刺,外瘘,经皮穿刺插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为留置式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的穿刺插管。
一、经皮穿刺插管术的适应症:
1、经皮股静脉插管:适用于不需留置导管或留置导管易感染,卧床及全身情况较差或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有血栓的患者。
2、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适用于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液体者,如食道术后病人、危重病人等,用以补充大量高热量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紧急透析血管通路及血液灌流。
二、禁忌症:出血倾向,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有血栓的患者。
三、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消毒剂、棉签、1%普鲁卡因1支、胶布、无菌手套、5ml射器、1%甲紫、0.4%肝素盐水、单针双腔导管一套(内含穿刺针1支、导丝1根、扩张导管1根、导管帽2个、手术刀1把、缝合线、持针钳1把等)、无菌穿刺包1个。
四、 操作方法:
1、股静脉插管: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大腿外旋外展位,于腹股沟韧带下2-100px,股动脉内侧0.5-25px处,局麻下做—50px皮肤切口,以16号针头穿刺进入股静脉,然后沿针头送入导丝,退回针头,将导管沿导丝插入股静脉,至导管硅胶段拨出导丝,连接透析管道,皮肤缝合一针固定导管,即可进行透析。
2、锁骨下静脉插管:一般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人平卧于30°-40°倾斜台面,双小腿垂于手术台外,头部向穿刺对侧旋转45°并后仰,肩胛间垫高,于锁骨中、内1/3处,锁骨下缘下方25px处进针,与胸骨纵轴呈45°,与胸壁呈15°度指向胸锁关节,进针3-125px边进针边抽吸,至暗红色血液进入针管,再进入少许,迅速插入导丝,轻轻推进入锁骨下静脉后,拨出穿刺针,在入口处做一小皮肤切口,也可在其外下方做一皮下隧道,沿导丝送入导管,拔出导丝,连接透析管道。
3、颈内静脉插管:一般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病人平卧,头部转向左侧,以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以及锁骨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针头向下,与体表呈45°,向后稍向外,于颈动脉内侧进针,穿刺成功后按锁骨下静脉插管方法处理,连接透析管理。
五、保留导管:透析结束后,冲净管腔内血液,两侧导管分别注入0.4%肝素盐水5-6ml,置好肝素帽,透析期间每日用20ml注射器抽吸,见回血后,按上法推注肝素盐水,以防堵管。
六、拔出导管:拔管前需准备一个长园形卫生纸球,穿刺部位消毒敷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将纸卷置于纱布上拔出导管用纸卷加压局部止血,时间:股静脉约40分钟-2小时,锁骨下、颈内静脉40分-1小时左右,以免造成血肿及皮下瘀血。
七、留置式插管并发症:
1、 股静脉插管并发症:出血、静脉血栓、局部感染、静脉穿孔后的腹膜后出血及动脉损伤,一般导管可留置2周左右。
2、 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并发症:血肿、气胸、血胸、感染,导管内凝血,锁骨下静脉血栓、狭窄及上腔静脉血栓及梗阻。
八、注意事项:
1、 需要做急性血液净化治疗者,都可以进行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插管,插管应在严格无操作下进行,防止感染,不能在有感染的部位穿刺。
2、 有出血倾向和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做锁骨下静脉插管。
3、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插管引入导丝时,如有抵抗应退回少许,旋转导丝再试插,绝不可强行插入,进行扩张或引入导管,一定要延导线轻柔地推进,否则有穿透腔静脉的危险。
4、 留置导管每次透析前后,必须用2%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料,定时注入肝素盐水,应严格无菌操作,发生感染或闭塞需及时拔出导管。
5、 每次透析连接管路时,应排尽空气,以防气栓进入。
血液灌流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是指将血液通过体外循环,经过具有解毒作用的吸附装置,以清除血中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物,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的一种治疗方法。血液灌流的实质是血液吸附,即溶解在血中的物质被吸附到具有较大面积的固形特质上去,从而清除血中有毒物质,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两种:一类是活性炭,一类是合成树脂。
血液灌流技术始于1948年,吸附装置是由90%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和10%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组成,因副作用较大,未能推广。1964年希腊学者Yatzidis医生使用活性炭为吸附剂,此后加拿大、美国等学者又研究了活性炭包裹技术,使血液不与活性炭直接接触,毒物可通过膜被吸附,从而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得以推广 。由于其不能消除尿素,电解质和水,也不能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所以主要用于外源性毒物中毒的治疗。虽然,其可吸附一些内源性中分子物质,但对于尿毒症的治疗仍需与血透联合进行。70年代末又有人研制了吸附剂/透析膜,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又研制出了一种混合式人工肾,即把一个透析器与灌流罐联合在一起,为尿毒症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
一、 血液灌流的特征:
主要用于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特别是脂溶性毒物或与蛋白结合的毒物。
1、常规疗法无效,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
2、重度中毒出现昏迷或伴有低体温,低血压,呼吸抑制等表现。
3、 血浆药物浓度已达致死量者。
4、 服用未知种类,数量和成份的药物出现深度昏迷。
二、 血液灌流前的准备:
1、使用血液透析机及透析液系统,灌流器置于透析器之前的动脉血路中。
2、血液灌流器:吸附剂有活性炭和树脂二种,用前应仔细阅读其说明书。
3、血液灌流的监护装置。
(1)动脉压监护,灌流(前)开始时,血压常常下降,因此在治疗前应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如治疗开始后血压下降应输液或输血,维护正常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升压药,如动脉压升高应注意是否因灌流器内阻力增加所致,预示有血液凝固的可能性,应增加肝素用量。
(2)静脉压监护:其代表灌流器后的压力,如出现灌流器内凝血,其压力下降出现较早如压力过高,可能是除滤器内凝块形成,滤网堵塞。
(3)其他监护装置同血液透析
4、将灌流器垂直固定在夹具上,动脉端朝下,静脉管路与灌流器静脉端连接,动脉管路与肝素盐水连接。首先用5%500ml葡萄糖注射液灌注炭肾和管道,继而用2000ml内含800mg肝素的生理盐水自下而上,以每分钟50-100ml流量冲洗,冲洗时须用手轻拍及转动炭肾排除气泡并除去微粒。
5、 冲洗液充满整个管路系统后,可调快血泵速度一般为250-300ml/min,注意冲洗液从静脉管路流出后是否澄清,如有炭粒必须及时更换。
6、 灌流与血液透析、血滤并用时,将炭肾串连在透析器前。
三、 血液灌流的步骤:
1、建立临时性动静脉通路
2、采用注射肝素化方法,首次剂量是1-1.5mg每公斤体重,最大剂量2mg每公斤体重,灌流前10分钟用盐水稀释至10mg/ml后静脉推注,以后每10分钟追加0.1mg/每公斤体重。因个体差异大,肝素剂量视个体情况而定,凝血时间应保持在20-30分钟之间。
3、当病人血压、脉博、心律稳定,灌流时血流量可逐步增加至150ml/min-200ml/min,持续2-3h结束,因2-3h后吸附剂吸附饱和,且有部分被吸附物开始解吸,重新入血,发需延长时间,可更换新的灌流器。
4、结束时在动脉端管路取血标本,做毒物定量分析,然后调低血泵速度,夹闭患者血流通路动脉端,把灌流器倒过来,动脉端朝上,静脉端向下,用空气回血,结束前从静脉端注入等肝素量的鱼精蛋白。拔除穿刺针,局部加压止血。
四、 注意事项:
1、灌流前仔细了解病史,以选择适宜的灌流器,注意灌流器的预充量。
2、对有出血倾向者,除采用体外肝素化外,在灌流期间应在前2h内复查血小板、血色素、血球压积。每小时做一次凝血时间。
3、灌流期间注意监测血压,呼吸,心律,有条件者应查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动脉血压等。因血液灌流仅仅是清除毒物,并不能纠正毒物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也不能代替解毒和对症药物,因此应注意综合治疗,如洗胃,导泻,吸氧,呼吸,兴奋剂,强心,升压,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
4、 凝血将使灌流效果大减,甚至被迫终止灌流,其原因一是肝素用量不足,二是血流
量不足(100ml/min以下),三是环境温度低,在使用无监护装置的单泵做血液灌流时最易出现凝血,因此要引起重视,在灌流过程中应注意动、静脉除滤器的变化,如出现除滤器凹陷提示动脉压过低,血流量不足,常见原因是穿刺针位置不当,动脉管路扭曲及患者血压下降,如除滤器变硬,膨胀,血液进入除滤器倒置,提示动脉压过高,灌流器有凝血倾向,应加大肝素用量,如静脉除滤器变硬,膨胀,提示静脉压过高,常见原因是附滤器内凝血或静脉穿刺脱出血管及静脉管路扭曲。
5、灌流结束后,仍需严密监护,定期做毒物定量,如发现由于组织释放引起血浆毒物浓度反跳时,应进行第二次血液灌流。
6、在灌流半小时后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提示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差,可静脉输注地塞米松5-10mg或给予苯海拉明等治疗,一般不需中止灌流。
7、在灌流中,应观察灌流管路中的连接情况,以防空气进入管路造成空气栓塞,尤其是在无空气监测的情况下更应注意。
随着临床观察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吸附剂,微囊膜材料的不断改进,血液灌流技术必将日益完善,并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